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探索“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云南模式
2018-02-01阅读数:7843
由于云南地形地貌相对复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山区、农村群众的生活意义重大。云南省交通运输厅近日就云南“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总体情况、如何有效推动农村公路通行质量效益的提高等问题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
农村公路既是致富路、幸福路、脱贫路,更是民心路,“老乡富不富,关键先修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一直以来,云南省把交通通畅作为扶贫攻坚的“头号工程”。2014年3月,云南启动了“四好农村路”建设。建设工作实施以来,截至2017年12月,云南全省乡镇通畅率达100%,全省14077个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客车率达87.3%。争取到交通运输部“直过民族”地区补助4800公里,现完工2335公里。
“四好农村路”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当地特色种养业、农村电商、客货运输、乡村旅游等产业,有力支撑了现代农业与新型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助力“四好农村路”建设,云南采取制度、建设同步推进的方式,有效提升了行业治理能力,出台了系列措施,使全省农村公路建管养运“有法可依”,建设标准、工程质量、管理养护、运输物流等更加规范。
为补齐资金短板,云南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引导作用,在落实省级每年安排10.33亿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补助政策支持,利用农发行PSL贷款,保障了全省2016、2017年两年建制村通硬化路目标实现。争取到交通运输部对“直过民族”及沿边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公路2.5万公里建设补助62.5亿元。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平均每年安排补助资金7.1亿元,并要求县级按财政状况,分别按60%、40%、20%的“642”比例进行养护经费配套,每年地方配套约4亿元左右,杠杆效应明显。
2017年,云南昌宁、华宁2个县获评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昌宁县、华宁县、石林县、思茅区、鹤庆县等5个县(区)获评省级示范县。
昌宁县隶属于云南省保山市,“十二五”以来,保山市着力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常态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出养护专业合作社、爱路护路志愿者协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43”模式整镇推进、分片包干路长负责制、公路管养与环境整治一体化、“三养五定一考核”等七种模式,有效推动农村公路通行质量效益的提高。
以昌宁县温泉镇松山村公路养护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于2013年12月20日注册,依法成立理事会,积极创新养护运作模式,采取了“五个一”做法。一是确定一个范围。将辖区松山、联席、新河3个村22公里农村公路纳入合作社统一管护,结合“文明村”“整治村”建设,提出了“一路一品、一村一景”的公路美化目标,着力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环境。二是建立一套制度。制定了《温泉松山村公路养护专业合作社管理章程》及其配套制度,确保合作社从成立、建设到运作均程序合法、规范运行、阳光作业。三是组建一支队伍。合作社定期对各村组管护责任人进行养护目标考核,考核情况与工资报酬挂钩,奖勤罚懒,提高了养护人员的责任心。四是配备一套工具。合作社筹资2万元购置了1辆养护专用车和1套作业工具,明确使用责任,规范工具使用管理程序。五是强化一个保障。除上级财政每公里1750元管护经费外,镇财政预算投入4万元,每户村民每年承担一个义务工工资作为合作社管护经费,从源头上保障了经费来源。
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养护模式,使农村公路由无人管护变为专人管护,由零散管护变为定期管护,由简单维护变为规范管理,实现了路面整洁、道路通畅、管护有力的目标。
昌宁县漭水镇则按照分片包干“路长”负责制的运作方式,探索出路长负责制养护管理新模式。漭水镇将全镇农村公路划为9个片区,由镇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担任片区责任人,各村党总支书记任“路长”,实行“路长”负责制和考核奖惩制,推进农村公路规范养护,形成了全民养路、爱路、护路的良好氛围。
2017年7月,丽江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丽江市公路管养路长制实施方案》,明确各级路长、各有关部门职责,在全市国省道、农村公路全面推行路长制。
保山、丽江等地的探索,可以说是云南“四好农村路”建设管理的一个缩影。目前,交通运输部已启动了2018年国家级示范县评选工作,云南省也计划再开展省级示范县评选工作。
车要维修、路要保养。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同时,养护也是关键。为了管好、护好“四好农村路”,云南路政部门会同村民委员会加强了路域环境整治,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政联动协管机制,制定“村规民约”,形成了“村路民治”格局,开展爱路护路、义务植树等活动,有效提升了路域环境。同时,采取限宽限高措施,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遏制。
2003年至今,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北汉庄社区共修建10条15公里村组水泥路,由于长期缺乏道路管养主体,导致道路损毁严重,脏乱差问题突出。
2014年市区交通部门将其列为“农村道路自我管养”试点村,市、区、镇三级按4:3:3的出资比例,把4公里村道铺筑成柏油路,社区则自发组建“爱路护路志愿者协会”。
该协会吸收了100余户志愿者,形成固定队伍长期义务清扫路面、清理水沟涵洞、清除杂草树枝,做到“三清”。同时,与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对沿线违章建筑、乱堆乱放现象进行整治,保护路产,维护路权。志愿者协会的成功运作,落实了养护责任,保持村道整洁通畅,激发了村民爱路护路的积极性,“善洲精神教育基地”村容路貌焕然一新。
为有效改变兼职承包养护弊端,腾冲县则采取“家庭联产承包”养护管理新模式。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模式,根除了“以路养人”的弊端,优化了家庭资源配置,同时规范了劳务关系,避免了劳资纠纷,节约了养护成本。
目前,云南全省构建起较为完备的省市县乡四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配备28253专兼职管理人员,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经常性养护率县道达100%、乡道82%、村道71%,农村公路路况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除此之外,云南还继续推进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客运安全出行环境,健全完善农村物流网络,提高农村物流服务水平。截至2017年12月,云南全省共建成等级客运站1472个、等级货运(物流)场站32个,开通客运班线6559条,乡镇通客车率达100%,建制村通客车率达87.3%。行政村直接通邮率94.38%。云南全省农业产业、人居环境、乡村旅游、客货运输、物流网络等方面逐步得到提升。
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